全球首套规模化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
全球首套规模化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
  2020年1月17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兰州新区石化集团合作的全球首套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新区试车成功,意味着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成功迈出第一步。项目基于大连化物所的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两项关键技术,从设计到试车成功仅用18个月,走出一条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工业化示范应用的协同攻关之路。
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
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
  2020年3月3日,由中国科大及其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方案指出,“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白介素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托珠单抗治疗”。这是方案中首次将免疫治疗作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疗手段。
中科院研发新冠病毒体外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中科院研发新冠病毒体外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科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紧急启动科研攻关任务。在体外诊断产品研发方面,主要围绕基于病毒核酸的诊断技术研发和基于血清/免疫学的诊断技术研发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截至2020年3月31日,相关院属单位联合企业已成功研制多套不同原理、不同用途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或检测装备,其中4套检测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获准上市。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法人单位根据有关批复要求,按期全面完成FAST建设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望远镜系统整体性能稳定可靠,具备开放运行条件,并在调试阶段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
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
  中科院高能所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结合中科院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和美国Steward天文台Bok2.3米望远镜长达10年的反响映射数据,首次实现对类星体3C 273宇宙学距离的直接测量,并用新方法计算哈勃常数,为解决哈勃常数危机提供了新途径。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是提高宇宙学距离测量精度的必经方案,十分及时和令人激动。
中科院搭建多类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新冠病毒研究
中科院搭建多类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新冠病毒研究
  为做好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支撑工作,中科院积极组织搭建和参与搭建各类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建设完成可供使用的平台包括中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中英文版)、病毒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VCI)、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防控集成信息平台等。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
  2020年2月27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科学进展》在线发表我国月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重要发现。该研究通过嫦娥四号测月雷达的直接就位测量,获得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月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地层序列,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局部地区40米以内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对于了解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机制研究获突破
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机制研究获突破
  2020年2月7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在《科学》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发现了赤霉素信号通路新机制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提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减少氮肥投入并提高谷物产量这个长期困扰育种界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育种策略,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中科院新冠病毒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中科院新冠病毒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科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聚焦“病原溯源”“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应急药物筛选”“疫苗及抗体研发”四个核心方向开展攻关,截至2020年3月31日,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
© 1996 - 新浦京www81707con 版权所有 联系大家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